在商業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競爭對手的一舉一動往往牽動著企業的發展策略,從營運決策、研發方向到應對措施,都需要密切關注同業的動態。雖然專利或商標等相關權利在正式提出申請前通常會保密,難以被競爭對手事先掌握,但一旦提出申請後,相關資訊便會公開,成為市場情報的重要來源。
以台灣商標申請為例,從申請到核准大約需要 8 到 10 個月左右(目前配合快軌案更可縮短至6個月左右)的時間。然而,只要提出商標申請,幾日內即可在官方公示的資料系統中查詢到申請內容。因此,透過檢視申請的商標圖樣、指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務類別等資訊,便能初步推測申請人未來可能將商標應用於哪些產品或服務。
近期,日本知名連鎖便利商店 Lawson 在台灣申請商標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引發了 Lawson 是否即將進軍台灣市場的揣測。許多媒體、產業觀察家,甚至是 Lawson 的忠實消費者,紛紛透過智慧財產局的商標檢索系統查詢相關資訊,試圖解讀 Lawson 此舉背後的意圖。透過查詢商標資料,我們可以得知 Lawson 申請的商標涵蓋了便利商店經營、食品、飲料等多個類別。這讓許多人認為 Lawson 可能正積極準備在台灣開設實體店面,將其在日本廣受歡迎的商品,如炸雞、甜點等,引進台灣市場。
事實上,由官方公告的資料可知,Lawson 最早在台灣提出申請為民國82年,期間陸續有提出新申請案獲准,也有部分期屆不進行維護者,猜想該申請應是偏向保護商標避免被他人搶註使用所為之;然而,Lawson 總部也出面澄清證實,表示目前「沒有具體展店計畫」,註冊商標主要是基於保護商標權的立場,在全球各地進行商標佈局。這也點出了商標申請的另一個重要目的:即使企業短期內沒有拓展市場的計畫,也會基於保護自身品牌價值的考量,事先註冊商標,以避免未來被他人搶先註冊,造成侵權或混淆。
Lawson 的案例正好說明了透過商標申請資訊來預測企業動向的複雜性。雖然商標申請的確提供了線索,但並不能完全準確地預測企業的實際行動。在分析商標資訊時,需要綜合考量多方因素,例如企業的整體發展策略、市場環境、競爭態勢等。
事實上,這種透過公開資訊來洞悉對手動向的概念,與發明專利的公開制度有異曲同工之妙。發明專利自申請日起 18 個月後,即解除保密狀態,使大眾經由公開得知其技術內容,藉以避免企業活動重複投入研發及投資的浪費,並可使第三人得因發明技術內容之公開而及早獲得相關技術資訊,從事進一步研究發展,以提升產業之競爭能力。商標雖不同於發明專利「避免企業活動重複投入研發及投資之浪費」,但藉由該等公開資訊,使同業間可洞悉對手動向,以做為提高產業間競爭力,業不失為一種對公開資訊之善加利用方式。
總而言之,商標申請資訊是企業情報的重要來源之一。透過仔細分析商標申請的內容,並結合其他相關資訊,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企業的策略意圖和未來動向,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搶得先機。然而,在解讀這些資訊時,也需要保持客觀和謹慎的態度,避免過度解讀或做出錯誤的判斷。Lawson 在台灣申請商標的事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案例,企業也應建立專業團隊定期追蹤競爭對手商標動態,以從公開資訊中發現潛在市場機會。C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