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群平台成為創作者的重要舞台,越來越多網紅、插畫家、攝影師或獨立音樂人,逐步從個人品牌走向商業經營。他們不再只是單純的內容創作者,而是IP擁有者、商標使用人、授權對象,甚至是創業家、企業主。然而,在成立工作室或公司之前,有一項常被忽略的基礎工程,那就是智慧財產權的整合與規劃。
本篇將進一步整理創意工作者在「成立公司/品牌化經營」階段,最常遇到的四大智慧財產風險與管理建議:
1. 品牌名稱未註冊商標,卻早已大量曝光
許多創作者在經營初期未考慮商標註冊,等到名氣上升、開設電商、推出聯名商品後,才發現名稱早被他人搶註。此時,即便能提出異議或評定申請,也可能面臨時間點不利、證據難舉等困境。
建議:商標註冊宜早不宜遲,即使初期只經營個人帳號,也可預留核心名稱、Logo、角色形象等作為日後品牌化的基礎。
2. 品牌圖樣(Logo、角色)授權混亂
插畫家、設計師或攝影師常與廠商合作提供圖像內容,卻未明確界定使用範圍或授權期間,導致日後無法控管圖樣使用情境、授權是否過期,甚至自身也可能被控重複授權。
建議:即早建立IP授權管理機制,無論是以合約定義用途(如僅限網路廣告/僅限某通路販售),或設定期間、區域限制,皆有助於保護自身及合作對象的權利邊界。
3. 公司網站或商品頁使用他人照片、音樂,未取得合法授權
某些創作者在官網或自製商品頁面中插入背景音樂、攝影素材或他人設計圖樣,未經授權卻誤以為「網路上找的就可以用」,一旦被權利人發現,可能涉及著作權侵害,且商業使用的侵權責任更重。
建議:成立公司後,創作行為即屬商業行為,所有非自行創作的素材,應確認來源授權、保存授權紀錄,避免因小失大。
4. 與合作夥伴共創內容,著作權歸屬不明
多人共創Podcast、Youtube頻道或合資經營品牌,若未事先約定著作財產權與商標權歸屬,日後拆夥或變更股權,易引發糾紛,影響內容上架、品牌延續。
建議:與夥伴合作前,應明確簽署著作權、商標權、營收分配等協議;即使彼此關係緊密,也需以合約維繫長期合作的穩定性。
結語|品牌化的創作者,更需要專業法律顧問
當創作者開始販售商品、簽署授權、尋求投資、申請政府補助或準備出海時,智慧財產權將是最重要的無形資產基礎。此時不只是註冊商標而已,更包含了權利的佈局、使用規則、授權結構與風險控管。
若您正準備將創作升級為企業經營,開始想針對商標註冊、著作授權、公司IP資產整合等議題討論部局與策略,建議您可找尋具有相關背景律師坐鎮的智財公司,提供您一站式、可長期合作的法律顧問服務,讓創作真正變成品牌,並成為您的事業護城河。
不論你有沒有合夥人、正在募資、還只是剛起步,歡迎來找我們聊聊如何建立最基本的「創作者專屬智財防火牆」。C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