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國智慧局皆會因應世界情勢,針對「綠商標」做出統計與分析,但,什麼是綠商標?可能對於廣大的消費群眾來說,就顯得比較陌生;簡單來說,所謂「綠商標」並非就商標組成的內容(即「商標圖樣」)作探討,而是針對商標申請案所指定使用於尼斯分類之各類商品或服務名稱加以分析,該商品或服務中,只要包含至少一個綠色商品或服務則將其視為「綠商標」,無論是否尚包含其他非綠色商品或服務。
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上,同樣也比照歐盟,將該涉及綠商標之商品或服務項目,劃分成九大類別,分別是「能源產品」、「運輸」、「節約能源」、「再利用/回收利用」、「污染控制」、「廢棄物管理」、「農業」、「環保意識」及「氣候變遷」等,長期來看,顯示產業在申請商標方面,對減碳、低碳及綠能相關意識逐漸重視;若按綠色產品九大類別群組之百分比分布狀況來看,前三大依序是「節約能源」、「污染控制」及「能源產品」。
綠商標的存在,除了上述定義外,其實主要仍用來向消費者傳遞該商品或服務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承諾,並有助於推廣綠色消費理念和環境友善行為,以此來達到永續與獲利的雙贏。
綠商標的主要特徵如下:
1.環保屬性:綠商標通常與環境相關的標準或認證相關,例如能源效率、碳排放減少、生態友善材料或可持續生產方式。
2.認證基礎:許多綠商標是經過第三方機構認證的,例如有機食品、可回收產品或低碳排放標準的商品。這些認證往往需要滿足特定的國際或地區環保標準。
3.消費者導向:綠商標的設計目的是讓消費者更容易識別對環境友善的產品,從而做出更有責任感的購買決策。
4.商業價值:許多公司將綠商標作為品牌的一部分來強化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力,特別是針對環保意識強烈的消費者群體。
目前全球或區域性的綠商標較著名的如:
能源之星 (Energy Star):標示節能電子產品和家電。
森林管理委員會 (FSC) 認證:標示可持續管理的森林製品,如木材或紙張。
EU Ecolabel (歐盟生態標籤):歐盟認證的綠色產品。
有機食品標籤:例如美國的 USDA 有機認證或歐盟的有機標籤。
但在法律上,綠商標的使用仍需要遵守各國商標法,並且通常受到消費者保護法或公平交易法的約束。誤導性的環保宣稱「綠色漂洗」(所謂綠色漂洗(Greenwashing)是一種企業或品牌用於營銷的誤導性行為,指企業以環保為噱頭,透過模糊、誇大或不實的宣稱,向消費者傳遞其產品、服務或營運方式符合環境保護標準的假象,但實際上並未真正達到這些環保要求。這種行為往往旨在迎合消費者對可持續性和環保的重視,提升品牌形象或增加銷量,但卻未履行相關承諾,甚至可能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可能會引發法律糾紛,因此綠商標的使用必須真實且可驗證。
總結綠商標的申請,對企業商業發展具有顯著助益;首先,它能提升品牌形象,展示企業的環保承諾,吸引重視可持續發展的消費者,並在市場中樹立差異化優勢。綠商標還有助於進入高要求市場,如歐盟或北美的環保市場,並吸引願意為環保產品支付溢價的消費者群體;此外,綠商標能提高企業參與政府綠色採購計畫和國際貿易的機會,拓展市場版圖。從營運角度看,申請過程優化供應鏈管理,降低長期經營成本,同時符合環保法律法規,降低監管風險。據此,申請綠商標儼然是一種趨勢,不僅能增強市場競爭力與盈利能力,還能支持企業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目標,確實可持續觀察其帶來之效益。CIPO
參考資料:https://www.tipo.gov.tw/trademarks-tw/cp-579-977633-acbae-201.html